在读书学习中成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体会
作者简介
吕聪敏 先后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欧美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外交部美大司任职,曾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外事秘书、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各国议会联盟执行委员、中美议会交流机制中方副主席、中国加拿大议会协会中方主席等职。
书,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字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我们大家热议的话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政府的历届主要领导同志,从毛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无一例外地高度重视和倡导学习和读书,培育全党全民的阅读精神。
△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兰州市的《读者》杂志社。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兰州市的《读者》杂志社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热情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在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全民阅读和出版战线的工作。全国文化出版界和知识界,践行总书记的嘱托,笃定地为大众挽留心香,点亮心灯,一如既往地以书香中国建设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 作者在授课中
我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每当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活总是有无尽的乐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喜欢读书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暑假和寒假利用勤工俭学、打工挣来的钱,除了买点急需的衣物,大部分花在买书上。我买了不少我国和外国的名著、经典,还有介绍外国历史地理人文的通俗读物。周围的一些朋友对我的这一爱好似乎感到奇怪,但其中的乐趣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自走上工作岗位,几十年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没有一天不在思考读什么书、如何才能把书读好。退休后,我最眷恋的地方是万寿路家中那一间卧室兼书房的小屋,窄小的空间被一张床、一个书桌和六个书架占得满满当当。
小屋让我眷恋,是它那弥漫的书香和书香散发的智慧;我平时游逛北京的理想去处,一是国家图书馆,二是王府井新华书店和西单图书大厦;远赴外地办事,最切记携带的物品不是衣物,而是喜读的书报杂志和一个笔记本。外出归来,乐于携带的东西不是美食特产,而是巧遇的精美读物,即便是一纸半页也不愿丢弃。我家中书架上积累和陈列的文字材料,一是精心选择的书籍报刊,二是剪贴好的文章资料,三是随手写下的阅读笔记,四是中外文工具书。样样齐全,我十分珍惜。
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作家文摘、读者等报刊杂志,我喜欢阅读,从不离手,连续订阅近30年。有些刊物的合订本,如《读者》杂志和《作家文摘》,不仅我自己购买存阅,还作为重返家乡和母校的赠礼,很受欢迎。
我自认为是一个爱书之人,也有善于选书和阅读的长处,但与师友相会,交流读书心得时,发现自己远没有师友那种执着的读书精神和精辟的读书之道。他们不仅会读书,而且会思考,会运用。我高估了自己,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方知读书竟然有这么多学问和讲究。以书识人,以文会友。我结识的书友文友,既有长辈、领导、同事、同学、朋友等熟识者,也有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既有自己的同胞,也有外国人士。熟识也好,陌生也罢,他们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令我感佩,使我受益。
新冠肺炎疫情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境,我的应对之策是改变生活方式,调整生活节奏,把较多的时间用在读书上,阅读量成倍增加。读书使我从不安和烦躁中走出,勇敢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此时此刻,更大的收获是在阅读中思考,并随时把思考中的心得感悟体会写下来,其中的乐趣使我感受到阅读的力量。案头枕边灯下,我翻阅着多年来积存的阅读笔记,古今中外、文人先哲、学者师友、同事同学,他们悟出的读书之道,使我久久回味。虽然有的笔记已时隔多年,但他人的读书之道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有常读常新之感。
△ 2008年6月,吴邦国委员长为作者颁发全国人大特邀专家聘书。图源:《外交人生》
我的读书笔记中有一则内容是我记忆深刻,且日后经常引述的。十届全国人大成立伊始,吴邦国委员长在常委会第一次法制讲座(2003年4月25日)上发表重要讲话,以《要把学习放在突出位置》为题,集中讲了加强学习的问题。这次讲话的对象是常委会新班子成员和全国人大的干部,但讲话的精神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引起热烈反响。我在现场聆听了这次讲话。
我听讲后有一则读书笔记,是这样记述的:邦国同志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听了他的讲话,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个大问题,党中央历来非常重视,三代领导人都就此发表过重要谈话,提出过明确要求。为什么要把学习放在突出位置,邦国同志结合人大工作实际,作出如下归纳:
第一,加强学习是提高素质,更好地依法履行职责的需要。第二,加强学习是适应人大工作特点,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需要。第三,加强学习是形势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
邦国同志讲了为什么要把学习放在突出位置之后,还讲了着重学什么。他说,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通过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实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依法履职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自觉地完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各项任务,更好地落实到人大各项工作中。作为在人大工作的同志,在专业领域和职责范畴,必须首先要学好宪法,并要学习好有关法律。做好人大工作,还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管理、历史、军事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因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使命和职责,要求我们有多方面的知识,否则难以胜任。
邦国同志还讲了有效学习的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既要从书本上学习,又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学习要持之以恒,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他强调,切实搞好学习,是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工作。
邦国同志的讲话,使全国人大的干部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读书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也使其他工作岗位上的同志深受启迪和教育,大家感到加强学习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有位我未曾谋面的书友根据阅读先人的典籍,把读书之道归纳为十个字:用心、勤奋、刻苦、思考、坚持。以古为鉴悟读书之道。《新唐书·魏徵传》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弟子规》里讲:“心眼口,信皆要。”说读书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位一体才是读书学习的完整过程。宋代的朱熹也强调读书必须心先到。用心是第一位的。
关于勤奋,唐代的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人一个“勤”字,道破了精通业务、成就事业的秘诀。
关于刻苦,《战国策·秦策一》云:“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去秦而归……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通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这是说,苏秦没有被秦王录用,遭到家人冷遇,便找出太公《阴符》等书发奋刻苦阅读,读得打瞌睡了便用锥子狠刺自己的大腿,毫不顾忌血流到足,仍孜孜不倦地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成效。
关于思考,孔子用“弗学何以行?典学何以得?”勉励学生要坚持学习和思考并重。《中庸》载孔子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是孔子求知的五个重要环节。
关于坚持,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劝学》开宗明义告诉人们:“学不可以已。”就是说,读书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苏洵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散文家。他少时没有用心读书,27岁那年去参加地方举行的大考,没有考中。这让他大为悔恨,决心从此发奋读书。然而,他苦读一年多,第二年去考进士,仍未被录取。考试的失败,激发了他的学习劲头。此后,他每天早早地端坐在书案旁,专心致志地深研苦读。这样坚持了七八年,他终于弄通了经典著作和百家学说。之后,他写文章思如泉涌,常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一些西方哲人关于读书之道的高见也使我深受启迪。比如,英国古代政治家、哲学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还说过一段名言: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科学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些精辟的语言,表达的核心要义是,读书改变人的气质和格局,帮助读者建立强大无比的内心世界,甚至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选书和读书需要用心用脑。真正对一个人精神成长有益的书,是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富有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的经典。阅读范围中,既有此类艰深的经典,也有平实易懂的大众作品。对经典的阅读,可以使读者通过整合、分析、归纳,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对非经典读物的阅读,可以比较容易、比较直接地帮助读者了解其意,悟出其理,善处言行。经典与非经典、精读与泛读,应根据需要二者兼顾,巧加安排,不应排斥,不可偏颇。
在书店购书时,我看到一本名为《阅读的艺术》的著作。书的作者是著名出版家聂震宁。在见书之前的2020年初,我已在《北京晚报》读到聂震宁先生写的关于介绍该书的文章——《阅读的反思》。
文章说,一个阅读的好时代,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崇尚阅读;第二,政府的政策鼓励阅读;第三,阅读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且每个人都有宽松自由的阅读;第四,可供大众阅读的出版物空前繁荣。从这四个方面的条件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阅读的好时代。
在谈到重视阅读时,文章强调对阅读的正确引导。他说:我们需要在大力发动全民阅读的同时,还要明确建设阅读文化的任务。要强调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和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方式,当然也包括阅读的技巧,这些都是建设阅读文化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更加强调阅读的人文意义,需要从政府倡导全民阅读的实际工作中,对阅读意义给予正面的提倡和支持,提倡阅读的正确价值取向。希望与阅读有关的各个部门和各方人士更加负起责任来,共同为书香社会多做贡献。
我所工作过的几个部门,都十分重视干部和职工的读书与学习。从外交部、国务院机关到全国人大机关,都可谓是“学习型”机关。以我现在工作的全国人大机关为例,上自委员长、常委会党组成员,下至机关各部门和专门委员会的负责同志,都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抓读书、抓学习、抓调研。这说明一个普遍的规律,不论从事的业务相同或不同,只要具备识字、阅读的能力,就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
我有一则写于2017年7月的读书笔记,内容是我阅读北京人艺著名编剧梁秉堃纪念他的人艺同事、著名艺术家、北京人艺常务副院长于是之90岁诞辰的文章。梁先生说:是之是一个视读书如命的人,曾经说过:“我最害怕演员的无知,更害怕把无知当做有趣者。演员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并从中得到读书之乐趣的人。或者,他竟是一个杂家。浅薄,而不觉得其浅薄,是最可悲的。我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浅薄而能自知其浅薄的小学生。这样,便能促使我不断地有些长进。”
梁先生还说,是之同样是读书求知方面的良师益友,他关于读书学习的高见,使我们这些人艺的同事和晚辈认识到,一个人要养成读书求知习惯,总是靠熏陶渐染逐步形成的,光靠压、逼、打、骂似乎都无济于事。这就需要有一个稍微好一些的文化环境。老实说,北京人艺的文化环境是相当不错的,读不读书就看个人的毅力了。
有两句古诗很是有意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梁先生回忆,一次,是之笑着告诉他:“读书是一件最容易的事。你看,只要有一双眼睛,再加上一本书就算解决问题了。可以不花钱,或者少花钱。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我从小养成了读书习惯。至于读什么书,怎么去读,我想还是自主一点儿,自由一点儿更好。”
梁秉堃先生说:“正是在是之的亲切关怀之下,当时,我制订了每周读一部中外古今的话剧经典剧本,并且要认真写下读书笔记来的学习计划。全年读过52部作品,坚持数年以后,总算是积累了一些戏剧、文学、语言方面初步修养的基础。今天看来,这对我一生的作文和为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梁先生回忆起于是之先生在谈到剧本创作时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的经验教训是,如果真想搞好抓剧本创作的工作,就得学习,不真正了解生活,不多读上两本书,光靠说说空话定会是一事无成的。”
是之先生的这段话,以剧本创作为例,说明了一条道理:任何一项重要的业务,真想做得好,就得学习。不用心读书学习,脑子是空的,说的话也是空的,肯定是一事无成的。试想我们做外事工作的人,不读书学习,缺乏知识,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得要领,对外交流肯定是搞不好的。
△ 李霁野先生在寓所写作
我的大学恩师、时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主任李霁野教授非常重视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价值。他说,“读书不是应付考试,不是敷衍外来的要求,而是满足内心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读书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霁野先生提倡以谦虚的精神去读书和做学问,去接近古今中外的良师益友。他的这种真知灼见深深启发了我,使我懂得“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含义。霁野先生的这些教诲是我60年前在校读书时亲耳听到的。他的学生,今天的我,已是一个84岁的老人,忆及他的话语依然倍感亲切。
△ 刘济民出席全国政协代表大会时,在天安门广场前留影。图源:《外交人生》
在我的生活中,影响或鞭策我养成刻苦读书习惯的前辈和同事朋友不少,我在此特别想提及的是我的发小刘济民同志。我和济民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五友”之交,真正的亲如兄弟。我们是乡友、校友、书友、文友、海友(中南海)。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土默川人,小学同级同班,一起迎来新中国成立的曙光。
在我的心目中,济民的成长是一个传奇。这样赞誉毫不为过。他热爱读书、热爱生活,读书给了他生命和生活的动力;他一生认真做人做事,无愧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小学毕业时,为了不给已经十分困难的家庭再增加负担,毅然背着外出的父亲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告别亲人、告别家乡,随军远走西北、西南,后来又到了东北,成为一名农垦战士。
艰苦的北大荒农垦生活成了他精神成长的一座丰碑。从小过惯苦日子的他,没有被北大荒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吓倒。当时他的脑海里想的是两件事,一是做一名模范的农垦战士,二是想办法多读一些书,不甘心一辈子就在小学文化程度止步。他怀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把时间全部用在了自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还以超人的毅力阅读了大量文史读物。
苦心读书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报。1960年农垦生活结束时,济民作为调干生,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录取。在校的几年,他嗜书如命,博闻强记,似有用之不竭的求知动力。他后来曾对我说,在人大学习的几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心思全在读书上,这是他“知识积累的黄金期”。
大学毕业后的几十年,风风雨雨,南南北北,他从农垦部调到江苏的苏州和无锡,担任市委主要领导,以及后来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再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北京这些年,工作再忙再累,他没有一天放松读书学习。把读书看得跟生命一样宝贵。他把读书和工作实践、把读书和人生哲理的探究思考,紧密而精妙地结合起来。他是把读书之道悟得深、用得实的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调到北京后,我和他成为中南海工作的同事,殊途同归,几十年前的发小居然又生活在一起,彼此成了互相关照的兄弟、共同成长的伙伴,更是读书的知音。他刻苦读书的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从阅读中悟出的道理,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
在全国政协两届十年,济民没有按惯例从事与经济和农业相关的工作。组织上尊重他本人的意愿,安排他进入政协文史委员会。他提出从事文史业务的要求,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有一个更便利的条件和更适当的环境向文史界的前辈和专家学者求教,集中更多精力读书学习。多年的文化积累,使他十分清楚政协文史工作在国家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他更深切地理解周恩来总理当年关于重视政协文史工作的重要指示。
济民在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的几年,是他热情饱满、激情满怀、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倾注全力的几年。
2004年8月,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政协文史干部培训班上,济民以《温情满怀写春秋》为题讲了一课,明确提出:一个优秀的政协文史工作者,除具备古人先哲提出的“德、才、学、识”四种基本素养外,还应具备一种基本的品质,就是“史情”,要“德、才、学、识、情”五备,要德才兼备、文史兼通、温情与学识并茂。只有具备了这四种素养和一种品质,我们才能从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的高度,把新时代政协文史工作做得更好。“史情”的提出,充实了文史工作的内涵,济民的这一独到的建设性见解和建议,是他几十年潜心读书学习心得体会的结晶。
刘济民前些年写过四本书,我称之为“四季文集”(春潮集、秋韵集、夏夜集、冬雪集)。这套文集全面而生动、精炼而清晰地记录了他读书、生活和从业的多彩岁月。四册文集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文内的个个人物、篇篇故事所表达的崇高、敬业、正直、纯真、善良、睿智,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要义。从这些真谛要义中我读出了济民的精神世界。
济民把读书、写作和健康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他说:“读书和写作实在是太奇妙了!居然把人生中一切经验和历练,把人生中的喜怒哀乐,甚至把人生的逆境、挫折和磨难滋润成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好故事;熔铸成可以回放、可以再现、可以收藏、永不磨损的精神画卷和光盘,调理成永不消逝的生命中的春天。”
同属虎年(1938年)生人的济民和我,整整走过了84年的人生历程。我和济民都深切地体会到,读书学习和写作确实给了我们自信、自强,给了我们理性、激情、活力和健康,甚至使我们在精神上发生了某种飞跃,酿造成可以抗衰老的一剂良药,成为支撑我们老年生活的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追求。
不久前我和济民有一次电话交流,话题依然是健康和读书写作。我们达成一个共识:争取有一个好身体,安度晚年,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与此同时,还要勤于动笔,笔情墨趣不丢,尽可能多留下点有用的文字,多写一些真善美的故事,给亲朋好友一些念想的话题。
△ 作者在审阅稿件。图源:《外交人生》
在与机关同事学习交流时,我曾把我的读书心得归纳为以下几条:
其一,讲的是读书的重要性。要懂得阅读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
其二,讲的是把读书和做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所读之书的精妙之处,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
其三,是讲把读书实实在在当作天下第一等好事看待。用心血去读,用生命去读。既遵循共同的读书规律和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也要探索并形成自己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和读书门道。
其四,知识青年是天经地义的读书人。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莫负韶华。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应该渗透到知识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精神成长的全过程。特别应该重视大学生和刚入职的年轻公务员的读书生活,给予正确引导,除了自己本专业的书籍,还应该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涉猎方方面面的好书,严格要求自己不虚度、不误用人生中如此美好的读书年华。
其五,文化是无边的海洋,知识是无际的空域。我国的知识阶层和文化群体担负着国家人文建设,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的重任,既要阅读反映我国新时代国情和人文建设的优秀读物,也要阅读古今中外哲人和先辈创造的优秀精神产品,特别是认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在结束这篇文章时,我想起一位友人写过的一副读书联:追日追月追时光苦读天下经典,乐山乐水乐清欢静养浩然正气。这副读书联使我悟出一句话:坚持苦读,苦中求乐;静中养心,精气兼得。我的确感到,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像呼吸一样不能中断。读书和实践一样,是学习,是探索,让我们在读书学习和探索中成长。
-End-
文字 | 吕聪敏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